中國的陶瓷藝術有著近萬年的歷史,然而,在全球日益數碼信息化的語境中,作為古老、本土的傳統媒介,陶瓷藝術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正面臨著日益被邊緣化的困境。陶藝招生人數比例逐年下降自上世紀初在湖南醴陵創辦湖南瓷業學校開始,我國陶藝教育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但時至今日,國內開設陶瓷藝術專業的高校尚不足30所。而在美國,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可提供陶藝專業的學士和碩士學位,在韓國只要是開設美術專業的院校就會有陶瓷藝術專業。在“藝考”成為熱門話題的今天,和其他藝術相比,陶藝專業招生人數和報考人數明顯偏冷。

在每年被錄取的20余萬藝術類大學生中,陶瓷藝術專業的招生名額還不到1%,而且還呈年年下降趨勢。例如招生規模占全國陶瓷藝術專業招生名額大半以上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在2004年招收的900名藝術類本專科學生中,400名陶瓷藝術專業名額占招生總數的44%;而在2008年計劃招收的674名陶瓷藝術專業本專科學生中,就只占藝術類招生總數1800名的37%了。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最早開設的3個專業之一的陶瓷藝術系在2008年的招生計劃中僅招收10名學生。

其他招收陶瓷藝術專業的高校每年招生名額一般也都在10至30名之間。相形之下,剛剛起步才十幾年的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動漫、多媒體等新興專業學科,卻呈現紅火發展之勢,招生規模日益擴大。陶藝高等教育緣何遇冷陶藝教育遇冷,原因多樣。首先是陶瓷藝術市場尚不成熟,民眾的認知、認可度不高。

與油畫、國畫、雕塑等傳統藝術相比,很多市民還簡單地將陶瓷藝術等同于生活器皿或家居裝飾品,對陶瓷藝術品的認知、審美認可還很有限,這也就導致了陶瓷藝術市場的不成熟。而且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的陶瓷藝術一直都劃歸原輕工業部管轄,中國美術家協會直到2001年才首次成立陶瓷藝術委員會。這也導致了陶瓷藝術未能像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一樣取得廣泛的認可和藝術地位。其次是就業形勢不被看好。

陶瓷藝術專業就業渠道相對比較狹窄,陶瓷專業學生畢業后一部分進入科研教學等事業單位,但目前市場上這類人才需求比較有限,而且大都要求碩士以上學歷。第二大類就是進入相關的公司企業,也就是陶瓷工廠,但這往往又是當下藝術類學生們所不屑的。第三類是自由職業,做職業陶藝家,但因陶藝生產制作的特殊要求,離開了陶瓷產區,自主創業生產的難度較大。因此,很多畢業生走向了和陶瓷專業無關的崗位,如進入廣告設計公司或裝飾設計公司等,甚至完全改行了。第三是陶瓷藝術的辦學和學習門坎較高。

陶藝辦學的師資、設備要求和投入都遠遠比其他藝術門類高,而且學習起來是很辛苦很累的,因為陶藝學習是藝術加技術再加體力的一門活動。自古陶藝制作就是一種技術程序很強的活動,有“72道方成器”的說法;現代陶瓷藝術是一門文理并重的專業,既要了解化學的硅酸鹽專業知識,亦要掌握物理性能及機械性能。作為一門藝術學科,陶瓷藝術還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陶瓷成型技藝,同時它涉及對各個畫種的學習,既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掌握各類裝飾彩繪手法及線條造型藝術,又要掌握立體造型觀察方法和塑造能力。
特別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由于人類當代審美情感的需求,陶藝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語言,漸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一樣,成為一門融精神情感于創作之中的現代藝術。如何將陶瓷的科學性、工藝性與藝術性融合在一起,協調好陶藝的審美教育、個性啟迪和技術教育的關系、位置,這對當下的陶藝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關注重視傳承發展中國曾是個陶瓷大國,關注、振興陶瓷藝術高等教育,首先就要促進陶瓷藝術的發展,提升陶藝的藝術地位,普及、開發、推廣陶瓷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
陶瓷藝術市場化的背后其實就是大眾審美認可化;大眾對陶瓷藝術認可了就會促進市場的需求,市場需求的提高必然導致陶瓷高等藝術人才的需求增加,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熱門”之勢。“陶藝作為中華民族曾經的驕傲,不論是傳承民族藝術精髓,還是順應21世紀大眾多元審美時代的到來,我們都應該吸引、鼓勵更多的學生來從事這項有意義的工作。”福建三明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梁一池說,“在當前新興學科盲目擴招的潮流之下,我們更應該充分認識到即將出現的新問題,用發展的眼光把握契機,積極探索傳統特色藝術技能型應用性創新人才的培養”。
正是基于這樣的覺醒,現在已有許多藝術高校紛紛開始創建陶藝教學工作室或陶藝專業學科,以推動中國陶瓷藝術高等教育向更深更廣闊的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