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藝術品出租,或者承諾保值增值,“藝術銀行”的牌子在京城打出之后,引起了諸多好奇。只要付租金就能把名畫拿回家,盡管藝術品租賃并不是國內首創,但是京城首家藝術銀行一經面世還是成為近一段時間藝術界人士關注的焦點。租藝術品可以按日算租金,買藝術品還可以保值增值,聽起來就讓人禁不住興奮。有人認為它幫助收藏者規避投資風險、有助于藝術普及,也有人覺得它商業味太濃培養不出什么真正的藝術收藏者的,外界是褒貶不一。藝術銀行到底能為藝術愛好者做些什么?

記者日前來到推出藝術銀行的世紀墻藝術中心一探究竟。穿過北京豐聯廣場的商場區,來到掛滿藝術品的墻美術館,風格各異的油畫、雕塑、攝影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墻美術館藝術總監告訴記者,自從去年年底推出藝術銀行這個概念以來,已經租走了五六十件藝術家作品,長安俱樂部、豐聯商務會所等商業機構也正在同他們洽談之中,有意定期租賃當代藝術品作為會議展覽陳列。藝術品的租賃和銷售是墻美術館藝術銀行的主要項目,他們和多名中青年當代畫家合作,由他們定期提供作品,目前可以出租的藝術品已經有3000多件。

不過據了解,“藝術品租賃”并不是什么新行當,早在1972年加拿大就出現了藝術銀行,它通過非政府文化藝術機構購買優秀的藝術家作品,再將作品轉租或銷售給政府機關、企業、私人用于陳列、裝飾、收藏等。在歐美不少發達國家都擁有政府和公益團體支持的藝術銀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都紛紛開展了“藝術銀行”項目。國內首家公共藝術銀行也在2006年底出現,由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和徐匯區共同籌建,通過公益性質的藝術品購買和租賃,對藝術原創給予支持。

藝術品的租金貴不貴可能是人們首先關心的問題,在墻美術館對于短期租賃藝術品除了收取押金外,還將以日計算收取租金,租金收取額按雙方認可價值的3%至6%來收取。比如一幅價值20萬元的畫,每日租金約在6000元至12000元。什么人會每天掏出不菲的價錢來租畫呢?據介紹,目前對租畫熱情高的都是一些個人客戶,還不是墻美術館預期中的大型機構和商業空間。經營服裝生意的毛小姐為了租一幅羅中立的油畫,三天就要交72000元租金,這個費用也應該能買一幅油畫了。

但是她認為名家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向外國合作伙伴展示自己的藝術品位,對促成服裝生意大有幫助,所以這筆錢花得還是值得的。為了應付一個場合、裝點一下門面等對藝術品的短時需求,讓一些人選擇了去租畫而不是買。而作為一家藝術品收藏經營機構,墻美術館難道不希望藝術品能賣得越多越好嗎?

墻美術館藝術總監表示,他們更希望把收藏的藝術品租出去,而不是賣。現在他們收藏的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占有優勢,所以對其中一些作品不太愿意出售,一旦分散到各地,再想收藏起來就難了。但有畫廊業人士對此并不以為然,他認為說到底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問題,租畫當然比賣畫獲利更多。
比如售價20萬元的畫,畫廊的購入成本大約在七八萬元,按照每天6000元至12000元的租金計算,只要此畫被累計租用10天以上,畫廊就完全收回了成本,那么無論以后是租還是賣,都是干賺錢了,這么高的利潤當然誰都愿租不愿賣了。一位收藏者花50萬元從“墻”美術館購買了一幅蘇新平的油畫,他同時簽署了一份委托出售文件,如果他愿意的話,墻美術館可在一年之后以不低于54.5萬元的價格將這幅作品重新收回。
此外,如果這幅畫經藝術家本人或者權威鑒定機構鑒定后認為是贗品,該美術館將會按照出售的價格進行雙倍賠付。墻美術館的負責人表示,無論是租賃還是出售的藝術品他們可以作出保真承諾,但是保值增值的承諾范圍只限于他們主推的王勁松、蘇新平等6位藝術家作品。
他們認為,這些畫家的作品真正具有美學價值,并在藝術史上有相當地位,同時得到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的認可,此外是國內外藝術市場包括拍賣市場上類似作品的拍賣價格。實際上,絕大多數來墻美術館買畫的人就是沖著“保真增值”承諾來的。當代藝術品價格的不斷走高,讓很多收藏投資者對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對當今的市場熱度,已經有一些藝術評論界人士表示出了擔憂,他們認為當前80%的當代藝術作品都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淘汰,很多濫炒出來的價錢也是站不住腳的。
在這種情況下,墻美術館藝術銀行的保真增值承諾自然被人們寄予了規避風險的期望。據藝術銀行經紀人介紹,如果收藏者花10萬元購買一件墻美術館推薦的作品,他們可以與購買者簽訂一個出售協議,比如說一年內保證這幅作品最少升值到11萬元,如果到時候達不到11萬元的價格,美術館會向購買者補足這個差價。同時,收藏者購買了藝術品后,可以將作品委托給藝術中心,由藝術中心進行對外租賃和舉辦展覽活動,藝術中心每年會向所有者支付10%的租金。
看上去在這家藝術銀行購買藝術品似乎包賺不賠,不過一些藝術界人士對此卻有不同看法。藝術品的價值是多少、是否升值、升值多少等關鍵問題由誰說了算,是拍賣市場?還是藝術銀行呢?如果按照畫家作品的拍賣價格為標準,畫家兩幅估價相同的作品,因為風格不同、拍賣公司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成交價格,那又該以哪個成交價來衡量升值呢?另外,“藝術銀行”得以保值增值的主要依據和前提在于挑選的藝術家的作品是否具有升值潛力,但是“藝術銀行”專家的把關究竟有多嚴?
對市場的預期究竟有多準?專家認為,投資就有風險,投資者加強自身學習才最重要,藝術銀行也要贏利,收藏者不能指望它們來規避市場中的陷阱和泡沫,藝術銀行的推薦可以作為一個參考。藝術銀行藝術品不菲的租金顯然讓普通的藝術愛好者難以承受,更多的人可能寧愿把畫買下來,而不會去租畫,但是“藝術銀行”作為一個新鮮事物還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關注。
有業內人士認為,藝術銀行在歐美國家是較為流行的藝術品出租計劃,但墻美術館僅僅是“照貓畫虎”,將其引入自己的畫廊經營中,新概念固然可以吸引人們的眼球,招攬生意,不過已經同藝術銀行普及藝術的本意相差很遠了。分析人士認為,作為一家民營的藝術品經營機構,追求利潤是毫無疑問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藝術銀行”的概念被拿來刺激一下顧客、招攬生意也是正常,而且它也確實能夠滿足一部分人對藝術品的短時需求,盡管目前這種需求在國內還很小。不過對于一般的藝術愛好者、投資者而言,涉及到藝術品的投資增值問題就一定要謹慎對待了。
2005年以來,杭州、沈陽等地的古玩經營機構曾經推出過書畫銀行,并都對收藏者許諾誘人的高投資回報,結果引來社會各界人士的蜂擁而至。書畫銀行經營者對此始料未及,本來當初只是為吸引顧客作秀,卻被外界質疑有非法集資之嫌,鬧得事情無法收場。短暫的轟動效應過后,如今這些所謂的“書畫銀行”也沒有人再提起了。實際上,國內多數藝術品經營機構對藝術銀行好像并不感興趣,或者持觀望態度。
在北京觀音堂畫廊一條街,當記者提出能否出租藝術品時,多家畫廊的經營者都加以回絕。一家畫廊的負責人認為,所謂的藝術品租賃不過是一種包裝而已,畫廊的主業不可能在此,至于保證藝術品能有多少投資回報率,并不是一個成熟的畫廊所應該做的。讓藝術銀行承擔起服務于大眾、提高人們修養素質的義務,也只有政府才有足夠的財力及抗御風險的能力。
據介紹,國際上運作比較成功的藝術銀行也都是帶有一定政府色彩的,比如澳大利亞的“藝術銀行”就是澳大利亞政府實行的一項藝術品出租計劃,面向的群體也是本國大眾,“藝術銀行”只是藏品的管理者,并沒有經營的壓力。
相比之下,北京出現的藝術銀行,顯然沒有什么公益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