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時宜|1931年生于北京。1949年入北平國立藝術師專師從董希文先生學習素描。1951年轉入雕塑系,師從滑田友先生。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55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畢業。1956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由蘇聯雕塑專家尼·尼·克林霍夫主持的雕塑研究班學習。

1958年畢業后一直從事雕塑創作。曾任北京雕塑研究所副主任,首都雕塑規劃藝術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雕塑學會、中國女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主要經歷:1958年畢業創作《社里老會計》參加畢業展覽。1959年完成北京工人體育場室外雕塑《網球運動員》。
1964年《雷鋒》《老農》入選“慶祝建國十五周年全國美展”。1973年參加為河北石家莊和平醫院塑造白求恩事跡雕塑群活動。1973-1975年赴西藏參加大型泥塑《農奴憤》創作。1976年赴江西、閩北、井岡山等老區采風為軍事革命博物館創作紅軍歷史雕塑。1977年參加天安門南廣場群雕泥塑放大工作。1979年木雕《高原之春》入選“慶祝建國三十周年北京市及全國美展”,獲北京市優秀獎,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0年《春雨》《新歌》《蘋果》等十多件紫砂彩陶作品被中國展覽公司收藏,并分別在非洲、亞洲等數國展出。1984年《阿媽》《新歌》《鐵窗》等參加“北京女雕塑家聯展”;同年,《阿媽》獲北京市美展榮譽獎,并參加全國美展,后入選中央美術學院赴日展覽。
1982-1985年完成《鄭成功紀念像》,獲1999年“廈門特殊榮譽獎”,立于廈門鼓浪嶼覆鼎石。1986年赴愛爾蘭、倫敦、巴黎等地進行學術交流。1987年為內蒙古烏蘭浩特市成吉思汗紀念館創作《成吉思汗像》。1990年完成以中國象棋古譜殘局棋子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中心場地雕塑《七星聚會》;
同年,《憶江南》《永恒》等十件作品參加于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北京女雕塑家聯展”。1992年《憶江南》入選中央美術學院20世紀大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東進——陳毅、粟裕雙騎像》獲北京市美展優秀作品獎,立于江蘇泰州市。1993年完成中國象棋古譜殘局《跨海出征》組雕,獲“第二屆全國城市雕塑展”優秀作品獎,立于北京紫竹院公園。1995年《被燒焦的母親》被抗日戰爭紀念館收藏。1997年《昔日打工妹》入選“迎香港回歸美術作品展”。1998年《雷鋒》《丁汝昌浮雕像》立于大連烈士公園。
1999年《理發》《說唱》立于北京王府井新建東安市場門外;《春雨》立于長春國際雕塑公園。2000年《娃仔》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2002-2005年與馬改戶合作《麗人行》立于西安大唐芙蓉園,《徐特立胸像》立于西安市育才中學。2013年為中華世紀壇創作《李清照像》。作品欣賞組雕《跨海出征》全景花崗石、人造石+黑石條組成棋盤格子:1350×1200,將、帥:高200,兵、卒:高110,炮:84×110,車:100×901993年獲“第二屆全國城市雕塑展”優秀作品獎立于北京紫竹院公園受日常生活中街頭巷尾象棋迷們忘我投入的走棋和觀棋助陣的景象感染,同時受到象棋“楚河漢界”的啟發,結合“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我打開創作思路,將這部歷史中的將帥、兵卒與對壘場面還原于一場“古棋殘局”之中,對其中典型人物的動作、情態、相互關系和位置走向都進行了反復思考并請教了象棋名家給予指點,使得這場氣勢宏大的“棋局”具有了生命力和互動性,能夠使觀者無形中與這組群雕產生思想共鳴和情感互動。
組雕《跨海出征·紅方帥、黑方過河小卒、殘炮造型》組雕《跨海出征·殘炮造型》組雕《跨海出征·黑方過河卒造型》組雕《跨海出征·黑方過河卒造型》組雕《跨海出征·黑方過河卒造型》1979年參加全國美展而創作的木雕《老農》《阿媽》鑄銅/高56/1979年1983年入選全國美展《高原之春》柏木/60×90×55/1979年中國美術館收藏《牧歌》柏木/25×42×22/1980年《卓瑪》柏木/25×42×22/1980年《惠安女》仿木/60×35/1980年《鄭成功紀念像》《鄭成功紀念像》花崗石/1630×720×920/1985年立于廈門市鼓浪島覆鼎石《鄭成功紀念像》《成吉思汗像》1987年《村姑》鑄銅/73×55/1987年《憶江南》鑄銅/高62/1992年中國美術館收藏《昔日打工妹》鑄銅/97×46×33/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美術大展而作《達爾文》鑄銅/高50/1997年《雷鋒》花崗石/170×175/1998年立于大連烈士公園老北京民俗雕塑《說唱》鑄銅/像高190/1999年立于北京王府井新東安市場門外老北京民俗雕塑《剃頭》鑄銅/像高190/1999年立于北京王府井新東安市場門外《娃仔》漢白玉/25×35×25/2000年群雕《麗人行》創作設計:時宜馬改戶造型制作:馬改戶時宜袁源馬輝竣工時間:2004年7月《麗人行》以杜甫《麗人行》一詩中前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為表現主題,共塑造了21位婦女,6個少年兒童,4匹有唐代特點的馬和兩條狗,集中表現了多階層婦女游春的景象,表達了她們愉悅歡樂的心情。
群雕取其不同人物不同體態,組成構圖,從側面表現出大唐盛世社會生活的富足和康樂。將白色的漢白玉群雕置于碧草綠樹清水的自然環境之中,既貼合所要表現的場景主題,又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有著較好的園林雕塑效果,現已成為西安大唐芙蓉園內的重點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