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壽在制作動物標本。余湘珺攝不到9點,昆明動物博物館標本制作師羅文壽就已開始忙碌。從業17年多,羅文壽經手制作的標本不計其數。看到記者對標本制作感興趣,羅文壽也來了興致,說起自己的工作幾乎“手舞足蹈”。一件大標本要做一年朝陽斜照,將標本制作室的一角染成了金黃。眼鏡、口罩、手套,全副武裝后,羅文壽舉起吹風機,開始為黑頸鶴做最后的整形。混合著動物氣息的空氣有點沖。

羅文壽指著周圍擺放的各類標本,手在空中劃了一圈,大大咧咧地說:“你們剛來覺得味道大,其實聞習慣了就好了。”羅文壽拿起一條小魚,“這是翻模仿真標本,由專門的模具做成。”他走到另一頭,拿起一張袋鼠皮,“這是鉻鞣所制,保存時間長,但硬了點兒。”介紹起標本制作基本方法,剝皮、腌制、浸水、脫脂、軟化浸酸、鞣制、雕塑假體、縫皮、整形…羅文壽滔滔不絕。作為村里唯一的大學生,羅文壽大學讀的是蘭州大學動物學專業。羅文壽第一次接觸標本制作,是大四在蘭州興隆山保護區實習期間。
成為真正的標本制作師,是在羅文壽工作之后。本科畢業后,羅文壽養了一年鴕鳥,后來回到老家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在哀牢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做巡護員。2003年,昆明動物博物館籌備標本館,專門從瑞士請了專家來培訓標本制作人員。因為找不到合適人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想到了以前在自然保護區野外考察時認識的羅文壽,一個電話打過去,羅文壽高高興興地跑到了昆明。羅文壽親切地稱呼瑞士師傅丹尼爾先生為“丹老師”。“當時丹老師一年來幾次,一次來個把月,他來我們就來。
”說完羅文壽指了指展覽館的方向說,“館里體積最大的那頭亞洲象,就是他帶著我們做的,花了近一年時間。”羅文壽到現在還清楚記得,丹尼爾教他做的第一個標本是金錢豹。“那只豹子足足有1.6米長!”這對只做過鳥類標本的羅文壽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一開始就是依葫蘆畫瓢。
”羅文壽打趣。制作假體前,要先畫施工圖紙,金錢豹的前視面、后視面、側視面都得畫出來。丹尼爾畫施工圖,根據測量好的尺寸,一比一先畫骨骼,然后在骨骼基礎上畫出肌肉,最后描出外形輪廓。羅文壽先站在旁邊看,然后在丹老師指導下動手練習。通過不斷練習,他逐漸掌握了方法、要點。剛開始不熟練,羅文壽光畫施工圖就用了三周,金錢豹標本前前后后做了兩個月,“三張圖紙連起來有墻這么大,是不是很壯觀?
”他很珍惜這些圖紙,可惜在搬家時弄丟了,他很遺憾。熟悉每塊肌肉怎么舒張羅文壽最得意的作品,是兩只英勇的大公雞為爭奪食物和種群地位激烈打斗,取名為“搏”。2017年,“搏”在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舉辦的全國鳥類標本制作大賽中,獲得了大賽最高榮譽。
“兩只雞做得最好的地方是雞冠。”羅文壽從隔間翻出一串圓形餅狀材料,或白,或黃,或粉紅,“好的標本,要讓人一眼看去和真的一樣。”他邊摸材料邊介紹,雞冠主要用這種聚氨酯材料,制模時就在這種液體中加入顏料,倒模以后假體本身就有顏色,不用再在表面刷顏色。“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雞冠,顏色從里透外,像是自然散發出的光澤,而且還帶彈性,別說看,就連摸起來跟真的也沒多大差別。
”羅文壽說。想要做得真,功夫要下深。剛開始學做標本時,羅文壽跟著師傅一周去一次圓通山動物園。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羅文壽說:“老虎奔跑時四條腿怎么動,每一塊肌肉怎么舒張、收縮,眼睛是什么形狀,瞳孔什么顏色,我主要看的是這些細節。”正是羅文壽的細心,給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程師楊勁松省了心,“小朋友來博物館,都以為龐大的亞洲象群是真的呢,還說下次再來看‘真’大象。
”不過,在羅文壽看來,看動物紀錄片同樣重要。“攝像機被偽裝好放在自然環境中,更能捕捉野生動物本身的生活習性,還原其生活狀態,只有看到動物最本真的樣子,我才能讓動物標本‘活’起來!